周云杰距离雷军,差一个小米式的爆品

作者:考拉是只鹿 | 编辑:小鱼

 

 

要说这执行力,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绝对是高于常人的Next Level。

 

周云杰,一个月前,我们还对这个名字无比陌生;一个月后的今天,他的知名度几乎要和雷军齐名。

 

参加两会之前,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万万没想到,自己能一夜成名。只因为两会期间站在雷军身边局促不安的模样和表情,这位老总“莫名其妙”地火遍全网。网友们乐此不疲地给“海米兄弟”制作表情包,搜索着各种名场面和撞脸角色,也开始如喊话小米般喊话海尔听劝做产品。

 

当网红是假,做产品是真。做什么产品,海尔瞄准了AI智能家电。这不止是海尔的选择,也是整个家电行业未来最重要的主攻方向,没有之一。

 

只不过,智能家电这一仗,海尔该怎么打呢?

 

 

 

3月21日,自称不想当网红的周云杰正式入驻小红书和抖音,开始“被迫营业”。

 

周云杰表示,当网红的苦可不能我自己吃:“不仅是我开号了,而且我们海尔一批高管在前两天都陆陆续续起号了,走到前台和消费者更好的互动。”

 

海尔各产品条线老总们一呼百应:做梦也没想到,一把年纪居然组团出道了。

 

网友们乐开了花,直接给点赞:“海尔兄弟和他的兄弟们正是闯的年纪。”

 

尽管全网长久以来都认证雷军是商人界里最会营销的,但似乎是从去年起,品牌们才逐渐意识到,一个老板或者核心高管的人设之于一家企业究竟有多重要。

 

这年头,老总搞事业都得搞账号。

 

从雷军到余承东,在互联网自媒体的渲染下,消费者读了越来越多有关老总们的报道;看了越来越多关于他们的视频。一个栩栩如生的人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很自然的,我们会把他的性格、谈吐和举止与品牌挂钩起来,形成某种统一的调性。在我们脑海里的逻辑应如是:一个老板是什么样的,一家企业就会是什么样的。

 

这样的解读当然未必完全正确。老板的外在人设大多经过预先装点,具有一定的掩饰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举手投足间不经意暴露出的细节无法被完全预演。而他个人的一部分也的确代表着他所塑造的企业,或者说企业所塑造的他。两者相辅相成,无法割裂。

 

也正因为如此,比起冷冰冰的商品,消费者更愿意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老总。既可以透着屏幕从主理人的视角了解一家公司从而决定是不是要购买它的产品;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对公司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也难怪大家都说,周总的评论区快成许愿池了。

 

在履行对网友的承诺——宣布《海尔兄弟》高清重制版上线的同时,周云杰还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表示:“30年后,海尔兄弟续集怎么拍,请网友们一起帮我出出主意。”周云杰几乎时刻都在向用户们表明,自己想要听到消费者的心声,也非常愿意和他们进行零距离直接沟通。

 

周云杰的出圈虽然在意料之外,但或许歪打正着造就了海尔借助网红老总打开新天地的机会。

 

虽然网络上对于“企业家要不要做网红”的争议声不断,但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是非对错界限的问题,只要能有机会拉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就自然是美事一桩。消费者喜欢雷军,除了喜欢他这个“人”,更是喜欢他赋予小米的能量和价值观:价格实惠,性能强大。

 

与此同时,雷军是一个主打听劝的老板。

 

雷军的经营理念中有强烈的用户导向。

 

小米早期以“用户参与感”为核心,MIUI系统的迭代大量吸收用户反馈,甚至将粉丝称为“荣誉开发组”,直接参与系统改进;而后期小米主打的粉丝文化也会在收集意见过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例如手机配色调整、能同时洗内裤和袜子的洗衣机等等。

 

而这一次,听劝的机会轮到了海尔和周云杰。

 

 

 

3月20日,海尔最新款“懒人洗衣机”正式亮相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5)。该款洗衣机可以同时洗衣服、内衣和鞋子。不过,其实在去年,更早听劝的雷军就开发出了能同时洗衣服和内衣的洗衣机,一时间火爆全网。海尔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洗鞋功能,当然很好,但似乎仍然慢了一步。

 

海米兄弟中,雷军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更领先,这从他对用户心理的逐级渗透中就可见一斑。

 

在2010-2014年的初创期,小米以手机作为切入点,打破了当时高端机垄断的定价体系,实现了高性价比智能手机的破局,积累了一大批追求性能却又预算有限的年轻群体粉丝;随后2015-2019年的生态扩张期,小米的代表产品——小米手环、小米电视、小米家电生态链等都是其loT生态链布局后的作品;2020年起,小米全面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跨越,而小米电动汽车的问世更是将这一高端转型推向了高潮。

 

如今的小米,不再是过去固有印象中拷贝别家产品后再做成一个廉价款的大型工厂,而是真正具有自主创造力的中国科技新龙头。从保留性价比到聚焦高端,小米对消费客群的覆盖更为全面。而在雷军个人魅力的加持下,小米也在不断强调“和用户交朋友”,将消费行为升华为情感认同。

 

可以说,小米真实诠释了老板与产品之间“鸡生蛋”“蛋生鸡”的故事。

 

企业家之所以能把自身流量转化为产品销量,本质上也是因为产品自身能打,以此形成了“产品-企业家-公司”的闭环式循环反哺。

 

而对于海米兄弟的另一位——周云杰来说,当前最大的短板仍然在于缺乏一个爆品或者说N个爆品的出现。

 

提到海尔,我们会说冰箱、洗衣机都是出名的。但要说有哪一个成为了现象级单品,却不曾有。与此同时,相较于小米的第一个大单品——手机,海尔的主攻项——大家电并非消费频次很高的用品,也就相对难以出圈。

 

同样的问题其实也在格力电器等其他家电品牌中有所显现。

 

以空调、冰箱为例,这几年,头部阵营并非没有着力挖掘新品,许多新品的宣传语里总是充满“XX国际认证”的标语,但从消费者实际反馈来看,技术创新度普遍不够,最多只能算是“微创新”。

 

事实上,这其中也有赛道自身存在的客观难点。

 

传统家电,如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三大件的核心功能已高度成熟,技术升级空间有限。品牌不得已只能通过“参数对比”而非“价值主张”吸引用户。新品的上世更多的只是局部小改,换汤不换药。以电视机为例,品牌将“屏幕分辨率”、“刷新率”作为核心卖点,缺乏差异化叙事。

 

这样一来,消费者不愿意为进步不足的产品支付高溢价,品牌在护城河不足的情况下难免陷入打价格战的境地,几乎无一例外。

 

3月27日晚间,家电龙头海尔智家发布了2024年年报。从业绩表现看,海尔智家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创出历史新高。

 

不可否认,海尔当然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依然有潜力空间打造出更能戳中用户心坎的“金蛋”。

 

 

 

说到用户在家电上的需求,如今最火的智能化必定是绕不开的重要一环。

 

尽管各大品牌都在“智能化”这一点上苦心钻研,但比起真正实现这三个字的美好愿望,似乎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事实上,在消费者实际使用中,常常享受到的不是“智能”服务,反倒是“智障”服务。

 

传统家电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往往陷入"伪需求"陷阱。

 

举例来看,许多新型智能冰箱有“食材过期提醒”的功能,冰箱可以通过内置摄像头识别食材种类,结合手机APP推送保质期提醒,并推荐菜谱。然而,要实现这一功能,要么是靠内部摄像头拍摄食物图像,通过识别食物再来进行大致的保质期推算;要么用户需要逐一拍摄食材并手动录入数据库。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毛病着实不少。冰箱识别食材可能出错;自己录入学习成本高还挺麻烦;而就算识别对了,同一品种的水果蔬菜保质期依然有出入。

 

更令人窒息的是家电界的"套娃式智能":买智能门锁要搭配人脸识别摄像头;买智能空调得下载专属APP;买智能电饭煲必须订阅云食谱服务。当年轻人终于集齐所有智能设备,发现家里变成了需要每日维护的物联网服务器。

 

换句话说,这样的智能化其实并没有真正简便消费者的生活。

 

更要命的是,有些智能家电除了鸡肋外,还多少有些智障。

 

好好大几千的扫地机器人,根本分不清猫砂和猫屎为何物,直接推着这俩玩意儿满屋子跑。好家伙,主人一回家面对的场面着实难以言说。扫地机器人还经常不按自己的语音指令行事,脏兮兮的滚轮直接无情碾压过刚刚洗干净的地毯,要么就是时不时莫名其妙被卡在床底的某个角落里就不动了,能够一次打扫完整个房间的次数寥寥无几。

 

当"万物互联"的科技童话撞上实际操控,智能家电正在上演比恐怖片更魔幻的现实主义剧情。

 

智能了,但又似乎没那么智能。这成为了大多数消费者对智能家电的现存印象。

 

这是市场留给海尔,乃至所有家电企业的难题。

 

真正的智能家居应该像空气般“润物细无声”的自然存在。品牌不会再执念于开发鸡肋功能,而是真正打造出能够解决消费者痛点的产品:全方位无死角识别并清理猫毛、猫屎和猫砂的扫地机器人;通过人体热感成像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的“无感空调”;能够根据食材和口味量身定制的美味食谱和傻瓜式烹调方案等等。

 

与此同时,智能化对品牌来说是一种必须;但对消费者来说只是一种选择。品牌也应当把选择权还给用户——你可以选择享受科技便利,也可以随时回归简单生活。

 

 

 

任何品牌,能够成功爆火,必然是因为差异化,哪怕这个差异化是因为老板;但任何品牌,想要长红,所要仰仗的所有产品内核的差异化。

 

或许正因为如此,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各品牌都力图在智能化上做足文章。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许多所谓的差异化仍旧是浮于表面。而只有第一时间将对消费者的听劝化为现实中的“解放双手”才是真智能。

 

这不仅是海米兄弟的美好愿景,也是所有消费者的根本诉求。

 

毕竟,让人生活得更轻松的才是真智能,让人每天抓狂大喊"你是个智障吗"的,大概只配叫"人工智障家电"。

评论

“前一天说不想当网红,后一天就在小红书开了账号。”
2025-05-08 14:54

相关内容

本页面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业评论网立场。

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微信“零售君”(lingshoujun2018)或“商评小微”(xmi8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