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缆技术革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制造走向国际
记者:秦晓
眼下,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能源电力行业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绿色化、数字化的双向转型步伐加速推进。12月5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主办的第三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力设备及技术展览会(EP Shanghai 2024)暨上海国际储能技术应用展览会(ES Shanghai 2024)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展会汇聚了全球超1800家参展企业,全面展示了电力及储能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为产业未来发展描绘了全新蓝图。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储能产业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期待。作为电力系统与新能源供需调节的关键技术,储能系统的快速发展对配套电缆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电缆,作为储能系统中连接电池、逆变器和其他组件的重要“神经网络”,其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然而,市场上的储能电缆长期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仅增加了制造商的生产成本,也让下游用户对产品的安全性与兼容性产生疑虑。
为了解储能电缆如何突破技术瓶颈并走向标准化,记者采访了浙江卡迪夫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代秋霞。这位长期深耕电缆行业的专家,带领团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成功推动了《TICW 27-2023 电化学储能系统用电池连接电缆》技术规范的制定,为储能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代秋霞回忆道,早在储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初期,市场对电缆的需求就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储能系统工作环境复杂,电缆需要在高温、低温及高负载条件下长时间稳定运行,而当时市面上的产品大多按照传统电力电缆的标准生产,无法满足储能系统对高安全性和高稳定性的特殊要求。代秋霞和她的团队深知,要想打破这一局面,必须从技术入手,制定适用于储能行业的电缆性能标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代秋霞团队针对储能电缆的实际应用场景,重点解决了材料耐久性、导体结构设计和绝缘层优化等技术难题。她们通过引入更高性能的绝缘材料,有效提升了电缆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避免因温度过高引发电缆老化。同时,在极寒条件下,电缆的柔韧性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确保系统在低温环境中依然能够安全运行。此外,团队还对电缆的弯曲半径进行了优化,以适应储能电池组紧凑空间的安装需求。
代秋霞的这些创新成果最终融入到《TICW 27-2023》技术规范中,明确了储能电缆在性能要求、产品检测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标准,为制造商提供了统一的生产依据。一家储能企业在项目中全面采用符合这一规范的电缆后,产品合格率从85%提升至98%,并顺利进入多个国际市场。企业负责人表示:“这套标准让我们在产品选型和测试上节省了大量时间,也为我们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推动标准化的同时,代秋霞的团队还在技术应用层面持续发力。她们通过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提升储能电缆的性能表现。2023年,该实验室成功通过德国TÜV认证,成为国内首批获得国际认可的储能电缆研发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许多中小企业得以快速验证产品性能,缩短研发周期,并实现国际市场准入。一位来自储能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坦言:“实验室的开放共享,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技术难题,还降低了进入高端市场的门槛,让国产储能电缆有了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从最初的技术研发到标准的落地实施,再到开放平台的共建,代秋霞的每一步都瞄准了储能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她表示:“标准化的建立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让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产品质量,我们才能在全球储能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随着储能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应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正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国产储能电缆从最初的“跟跑者”到如今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这不仅是中国企业技术实力的体现,也是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成果。
展会现场,储能技术的未来充满机遇,而像代秋霞这样的行业先行者,正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推动国产电缆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正如她所言:“技术是发展的核心,而标准化是前进的保障。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让国产电缆成为全球储能市场中的重要力量,为新能源的全球化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