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作者:程兆谦

 

近两年,长期主义成为最流行的术语之一,更成为一种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时尚。然而,关于长期主义的言论笼统者居多,真正系统、直接地剖析其概念内涵、核心逻辑的研究非常少。

 

本文从时代背景、功能价值、目标指向、核心逻辑、前提条件等多个方面,对长期主义做了深入解析。

 

长期主义是这个时代的“解毒剂”

 

一种新观念的流行,往往是对某种既有观念、做法的“反动”。就长期主义来说,它“反动”的是短期主义、当前主义——因为过度追求效率、追随主流、适应当前环境而造成的贫瘠现象。

 

但这些贫瘠背后似乎又是理所当然的力量在驱动——雄心勃勃的创业者、手持重金的投资者、年轻有企图的新员工、越来越缺乏耐心要求即时满足的消费者,他们构成了具有时代合理性的逻辑链条,相互加强。

 

长期主义正是人们打破这种逻辑链条的一种努力。它尝试对效率不那么敏感,愿意承受一定时间的亏损或者机会损失,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一定距离、一定程度的迟钝。它追求独立、深度的思考,更看重企业个性与深厚的内涵,通过“时间”这个独特的生产装置来孕育未来更高的价值产出。

 

长期主义是从现在连向未来的“阶梯”

 

众多企业家和经理人精心设计了各种“高大上”的MVV(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但实际上更多以形式化、图腾化的方式存在。MVV与企业真正的经营和管理是脱节的、模糊的,甚至是矛盾的。

 

长期主义有潜力填补这个逻辑“缺口”,将两者真正联系起来,成为从现在走向未来的阶梯。长期主义的一头是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另一头则扎根于具体的经营与管理实践,以前者为指引和标准,让当前的所有活动服务于长远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反过来牺牲长远来成就现在。

 

长期主义为构建竞争优势开辟“新场域”

 

长期主义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秘密花园”,这是不容易被人看到、门槛也非常高的新场域。

 

基于路径选择与长线时间的竞争优势,拥有天然的隔离机制,即不确定性和高昂的机会成本。所以,出于风险厌恶的本能,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更愿意在决策时考虑得近一些,多看看别人在做什么。

 

如此一来,建立竞争优势的机会自然就留给了那些富有洞察力、敢于冒险、相信相信的力量的人。

 

长期主义的目标:成为强大、健康、美好的企业

 

规模至上,速度为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企业规模做上去,这是过去四十年里中国企业家最普遍的追求。然而,在追求规模的过程中,已然暴露出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为大而大、大而不强、大而不美、大而不久等。

 

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刺痛着敏锐的企业家们和商业、管理的思考者们。痛定思痛,一种新的目标追求出现了,那就是让企业更强壮、更健康持久、更美好,与利益相关者(员工、顾客、社会)共生发展,实现价值的共创与共享。这正是长期主义者所追求的目标。

 

长期主义的思考与行动框架

 

我们提出了关于长期主义的思考与行动框架。在内圈,它由五个要素构成:MVV驱动、战略定力、深度执行、客户价值与共生关系。在外圈,它是一对“悖论”,既要保存核心,又要持续创新。

 

上述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很清楚:在MVV的牵引下,企业制定出中长期战略,然后结合共生关系的支持,通过深度执行来达到他人无法企及的目标,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客户价值。它们共同输出的结果是竞争优势以及与之相伴的竞争壁垒,即“护城河”。

 

对于外圈的保存核心与持续创新,其重要性更多地体现在穿越周期和持久发展上。它们是长期主义框架中更高一阶的部分,行使着监督、评价和分析决策的职能。

 

长期主义是一种非常挑剔的战略选择

 

尽管长期主义非常重要、有价值、面向未来,但它也是一种非常挑剔的战略选择,并不是谁都会、谁都能去实施的战略,而且即使按照长期主义的原则去行动,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成功。

 

长期主义的“挑剔性”,是指它需要一些重要条件的支撑。首先,就是稀缺的、卓越的领导力。第二个支撑条件是足够的财务支撑。第三个条件是,组织及其周边生态必须成为营养丰富的“黑土地”。

 

长期主义观念的兴起绝不只是一股潮流,而是对过往时代的反思,也是通向新时代的阶梯。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企业都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长期主义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纳入到自己的组织建设、战略管理、市场竞争中来。

 

评论

长期主义的兴起绝不只是一股潮流,而是对过往时代的反思,也是通向新时代的阶梯。
2021-10-22 14:02

相关内容

本页面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业评论网立场。

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微信“零售君”(lingshoujun2018)或“商评小微”(xmi8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