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组织中的协作陷阱

 

 

作者简介:王亚军,宝龙地产执行副总裁;2012年〜2018年任龙湖集团首席战略官,推动建设地产行业敏捷组织原型;更早前在麦肯锡纽约和大中华区服务,是麦肯锡大中华区组织及战略转型业务的创始团队成员。本文摘自《企业即算法:实现指数级增长的敏捷转型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

 

协作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协作而协作。大组织内部的协作也有各种各样的陷阱,下面介绍四种情况,如果能够尽量避免,就会少走很多无意义的弯路,少很多浪费,业务结果自然就会好起来。

 

1.被概念所困 概念和故事是双刃剑,用得好会让组织高效实现目标,用得不好,轻则浪费时间和成本,重则贻误战机、失去人心。要用好概念和故事,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发心”,要成就组织而不是成就个人。其次,要对概念有深入的理解。再次,概念不能过度抽象。最后,过度借助类比来理解概念,容易得出错误的认识。

 

2.解决假问题 陷入假问题陷阱,一种情况是团队的系统思考能力不足,对问题的分析深度不够,导致认识表面化或局限性。其中典型的情况是组织希望通过解决意愿问题来代替解决能力问题。另一种情况,是被自己的“职责范围”限制。虽然对问题有整体理解,但是若要真正解决问题,则需要与其他部门一起协作。解决假问题还有一种情景,就是负责人自己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而解决真问题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3.假装解决问题 这种现象的一个来源,是使用不合适的工作方法,或者虽然使用了合适的工作方法但缺乏驾驭能力。例如,源自通用电气的群策群力工作方法,经常会使用不当。对于长期存在、复杂度高、涉及很多权衡面的问题,群策群力中提出的建议往往是局部解决方案,无法直接应用。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一种结构化的头脑风暴,把输出作为系统性解决问题方法论的输入,就会有不错的效果。

 

4.不讲为什么 当外部环境模糊多变时,具体目标本身也许需要在执行时进行适当调整,才能实现更高层面的目标。要想实现这种良性的双向互动,做到创造性执行,在大组织中需要多讲“为什么”,即提出工作要求的人解释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执行工作的人要理解为什么,不理解的时候就要问。

 

评论

解决假问题、假装解决问题……企业需要警惕四种协作陷阱。
2021-07-05 14:32

相关内容

本页面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业评论网立场。

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微信“零售君”(lingshoujun2018)或“商评小微”(xmi8607)。